发布时间:2023-08-11 作者: 浏览次数:次
来源:兵团退役军人事务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丰富老兵精神人物,打造对兵团青少年红色文化的宣扬体系,充实团队宣讲素材。近日,塔里木大学“践行胡杨精神,讲好老兵故事”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宣讲团联合一师阿拉尔市幸福路退役军人服务站,前往社区寻访老党员、老战士,聆听他们的抗战、入疆、留疆故事。
抗美援朝战士张洪浦
“铭记,就是最好的致敬”,唯有留住红色记忆,方能凝聚未来前行力量。
张洪浦,男,汉族,河北人,1937年出生,16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退伍安置在新疆兵团运输处。
据张洪浦老人回忆,1950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他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报名时,张洪浦只有16岁,还不够参军条件,于是他虚报自己19岁。
鸭绿江是祖国的东大门,朝鲜与祖国隔江相望。当时白天飞机在天空盘旋,炮弹不停地轰炸,张洪浦只好随部队晚上行军。不知道过了几个夜晚,才到达朝鲜东海岸,经过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后,部队转移至朝鲜西海岸,负责防御任务,之后张洪浦所在的部队再次转移至正面战场,直到朝鲜战争全面胜利。
谈起抗美援朝胜利的那天,张洪浦眼中泛着泪花,他说:“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20分,朝鲜的上空无敌军战机、地面没有枪声,一片宁静祥和,我们的战争终于胜利了!”1955年,中国志愿军凯旋,张洪浦也随部队回到祖国,人民夹道欢迎,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1957年,张洪浦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满腔热血坐上西行的列车,报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支边。1958年,张洪浦在接受完拖拉机驾驶培训后,报名来了17场(现一师十五团)。据张洪浦回忆:“刚来的时候是一片荒凉,没有房子,于是天做被、地做床,大树底下就是家。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非常困难,老一辈的军垦人,吃在地里,住在地里,在没有现代大型机械化生产设备的情况下,靠着手挑肩扛开垦出六万多亩地”。
张洪浦用朴实的语言激励着宣讲团成员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在兵团履行职责使命,贡献青春力量。(文/易鸿豆 张楚琦 摄/张赟杰 刘晏铭)
退伍老兵曾海先
曾海先,1960年出生于甘肃,1979年10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参军入伍,在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完后被分配到驻乌鲁木齐某部队。到部队一个月后,师部首长选兵,他被调入师部警通连测绘排,成为了一名测绘兵,复员后又来到了兵团一师,加入到屯垦戍边的大军中。
2020年5月,曾海先看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招募银发讲解员的通知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在他看来,自己作为三五九旅的传人,有义务和责任宣传好兵团红色文化,做文化润疆的践行者,向游客们讲好兵团的故事、三五九旅的故事。
“参军入伍是好男儿参军守边的榜样;志愿宣讲是老党员发挥余热的典范。”曾海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使命。
宣讲团成员纷纷表示,要用心用力用情讲好老兵故事,引导兵团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张楚琦 张赟杰 摄/胡志成 康起瑞 陈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