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5 作者: 浏览次数:次
来源:全媒体中心
青春三下乡,实践在南疆。7月12日,全媒体中心2023年暑期“三下乡”校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新媒体视角下胡杨精神史料的挖掘和传播——寻访塔里木大学优秀杰出胡杨校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成员余明星、季亚楠、娄瑕馥、关悦在喀什地区寻访优秀杰出胡杨校友。
广阔南疆,大有可为
中午1点半,实践团刚下车,就看见一个身穿白衬衣、胸前戴着党徽的“娃娃脸”迎接我们,他就是实践团要寻访的优秀校友——姚殿东。
姚殿东于2014年毕业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今年32岁,与实践团的大学生一样阳光、青春,如果不是太阳下晒黑的脸庞,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喀什市浩罕乡艾孜热提村的第一书记。
近期,除了手头上的其他工作,姚殿东正带领村民们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我要不要换件衣服!”可爱淳朴的话语,让实践团感受到了一个“接地气、沾土气、有人气”的胡杨校友的形象。
初到塔大的情形,姚殿东依然记忆犹新,从内蒙古赤峰来到南疆,父母多少有些担心,但学院领导亲自迎新接待了他,给了他莫大的温暖和信心,“塔大的温暖,让我觉得这片土地,就是我应该留下的地方。”
2014年大学毕业后,姚殿东顺利进入了库尔勒一家财务公司,但在参加半年的工作之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于是他报考了公务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家税务总局喀什市税务局,工作不久便参加了“访惠聚”工作,一干就是五年。
“南疆的人民很淳朴、很热情,我愿意在这里奉献青春,为群众服务。”参加“访惠聚”工作期间,用一颗赤诚的心连通着党心民心,换来了基层群众的认可。
姚殿东照顾遭遇意外失去儿子的一对少数民族夫妇,一步步汇聚民心、赢得民心,被当地群众称为“儿子娃娃”,先后荣获自治区嘉奖、喀什地区“访惠聚”先进个人。
“是塔大孕育了胡杨精神,是塔大给我了教育,遇到塔大是我毕生最大的幸运,我要继续做一棵扎根边疆的胡杨,为南疆广袤大地添一些绿、增一片彩。”
姚殿东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着希望,直到采访结束,他都一直面带微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内涵和意义。
吃苦,是最大的幸福
7月12日这一天,实践团带着“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线索,专程寻访了塔里木大学优秀胡杨校友范晓康。
范晓康于2016年6月毕业于塔里木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出生于1993年5月,在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人民政府工作,2023年3月开始,担任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党委副书记。
在担任伽师县夏普吐勒镇其纳艾日克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范晓康带领114家贫困户,培育种植西梅苗圃200亩,从种植桃树、嫁接西梅、施肥打药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农业种植管理技术,两年期间,200亩新梅苗圃亩产值达16000元。
为解决新梅品质差、收入低的问题,他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请教专家、实地操作等方式,学习新梅修剪、打药等技术,带着剪刀、坎土曼到田间地头亲自学,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进行新梅管理,全村人均年收入同比上年增长2428元,多次被评为自治区“访惠聚”先进个人,2023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巴郎子书记”。
基层的甜要用心品味,踏实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与群众的距离,用脚上的泥土重量去衡量在群众心中的分量。范晓康说,“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塔大毕业生,我甘愿默默做一颗扎根基层的胡杨。”
七年,三个乡,五个村。刚毕业来到基层时,范晓康经历了语言关、饮食关、饮水关、跳蚤关等艰苦环境条件的适应和磨炼。
“生活虽苦,要苦中作乐;只有吃苦,才能幸福。”范晓康先后两次受邀回母校分享在基层成长的故事。不怕苦、不服输,范晓康用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阐释了胡杨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如今的范晓康,已经在喀什安家落户,他的妻子张蒙冉也是塔里木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8届的塔大校友。范晓康是当时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而张蒙冉是当时学院的体育部部长,他们因共同组织运动会而互相认识,直到恋爱。
当范晓康毕业后在基层扎根,服务群众时,张蒙冉依然在塔大继续念书,塔里木大学离范晓康的工作地点距离约有六七百公里,由于范晓康特殊的工作性质,假期期间大多都是张蒙冉主动跑来看望范晓康。
对于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张蒙冉还是毅然决然的鼓励范晓康继续坚持下去,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夫妻之间,聚少离多,范晓康一年休息不超过五天时间。他们见面的机会仍然很少,但是范小康每次只要能回家,就主动做饭洗衣,尽到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这些优秀胡杨校友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也学到了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全媒体中心2023年校级“三下乡”重点团队“新媒体视角下胡杨精神史料的挖掘和传播——寻访塔里木大学优秀杰出胡杨校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成员、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2021级2班娄瑕馥说。
(文/余明星 关悦 摄/季亚楠 娄瑕馥 视频制作/娄瑕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