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直播首页

基层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足球比分直播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万素梅:扎根棉田的科技“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2-07-13 作者: 浏览次数:次

——兵团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事迹展示

来源:宣传部

万素梅,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塔里木大学教学名师。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农学会副理事长,新疆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新疆农业科学》、《中国棉花》编委。1992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农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干旱区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在“棉田种植制度配置”、“农林间作模式优化”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扎根边疆做科研,潜心育人做贡献

万素梅在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为解决新疆棉区缺乏区域性棉花专业人才的问题,培养棉花全产业链人才,2015年8月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共建“棉花科学学院”,成立棉花实验班,构建了“三段式、三结合”的棉花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周年生产实习,将实践教学融入全过程;面向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涵盖棉花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强“校-院-企”合作,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机制。自2017年首届棉花实验班毕业以来,已完整培养五届棉花实验班学生,第六届学生已在中棉所完成中期检查。成果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表明,通过棉花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培养了人才,为我国棉花西进中亚战略储备了专业型科研和技术人才,社会认可度高、影响力大,显著提升农科类人才培养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研创新方面,为从根本上解决残膜污染问题,万素梅开展了无膜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研究,为实现无膜栽培下“一播全苗”,播前精选种子,晒种,培养箱发芽试验;定制无膜棉专用穴播器,鸭子嘴深度由常规的2.8cm加深为3.5cm;为防止鸭子嘴堵塞,增加了打土器装置;为破除碱壳,制作了破碱壳器,于播种一周后使用,通过以上做法,提高了播种质量,出苗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了无膜栽培下“一播全苗”,揭示了无膜条件下棉花耐寒抗旱的生理机制,形成了棉花无膜栽培技术体系。2020年,在塔里木大学农学试验站、一师12团、16团无膜棉示范推广152亩,平均亩收获株数12633株,平均成铃6.43个,亩总铃数81233个,籽棉产量达到为345.3kg/亩。

扎根一线做科研,科技助力乡村兴

针对新疆棉田种植结构单一,棉花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万素梅团队开展了棉田种植制度优化及其轻简植棉技术研究,发现了连作9年棉花产量基本不减、10-14年产量渐减、14年以后剧减的规律,首次探明连作棉花“两个拐点”机制,明确新疆棉田连作适期为9年、连作年限阈值为14年,并提出了基于9年、14年的连作障碍“分段调控”策略;从优化种植制度的角度,创建了棉花与水稻、小麦、绿肥轮作倒茬的种植体制及棉花与孜然、玉米、豆类等作物间作的多作一熟种植模式;揭示了减密棉田棉花光能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并配套以减密壮株、化控塑型、控氮补钾等轻简植棉关键技术,应用于生产一线,有效减轻了连作障碍。

在科技服务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万素梅加强校(地)企合作,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形成了示范、辐射、大面积指导服务的运作模式,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在棉花主产区示范推广,建立了示范基地,现场指导300余次,培训科技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农民、职工4万多人次,提高了职工、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优化的棉田种植制度,明显改善了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对有效解决棉花连作障碍、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与示范效应,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助推了农民脱贫致富,对南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30年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表明,作为塔里木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万素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秉承胡杨精神,一直坚守在南疆大地辛勤耕耘,以助力南疆脱贫攻坚、助推农民脱贫致富、打赢乡村振兴战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实践中,万素梅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进一步聚焦南疆乡村振兴主战场,持续为南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