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31 作者: 浏览次数:次
——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志军,女,1963年11月出生,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李志军被业内同行誉为“胡杨公主”。35年来,她带领团队跑遍中国63个县(市)的胡杨林分布区,开展胡杨林保护技术研发及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带领团队长期开展新疆极端干旱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
调查采集塔里木盆地37个县(市)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先后在新疆的54个县(市)开展胡杨林生态保护培训和技术指导,科普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她坚守边疆、扎根边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的感人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兵团电视台、兵团日报、当代兵团和各网络媒体的广泛宣传,《胡杨林树下约定》宣传片被列入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宣传材料。
十几年来,她坚持不懈地奔波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广袤的大地上,只为收集保存极端干旱区那些濒于灭亡和有价值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为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带领团队历时15余年,调查采集了塔里木盆地37个县市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初步查清塔里木盆地植物资源的本底资料,撰写出版学术专著《新疆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图谱》《新疆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名录》《塔里木盆地珍稀濒危维管植物》,成为了解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资源的理论基础。建立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标本库、以及塔里木盆地疆野生植物信息网络数据库(信息2万余条),搭建了对外开放交流和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
截止目前,已接受塔里木大学和阿拉尔市中小学学生、以及校外科研工作者近万人次的参观访问,通过图文并茂的植物标本、实物、图书和实地调查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科普宣传形式,以及通过与国家“西南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合作,塔里木盆地部分野生植物种质被交流和保存到“西南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和“英国皇家植物园千年种子库”,扩大了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交流的平台,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方法得到广泛持久的宣传,研究和科普成果“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科学评价”获得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长期开展科普培训工作,对推动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对区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2004-2005年,在南疆五地州举办了濒危物种胡杨保护管理、土地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管理战略、荒漠化治理、替代生计与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交流等主题研讨会33场次,参加2256人次。
针对示范县、乡干部、技术骨干和群众代表,开展了濒危物种保护技术培训、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技术培训、荒漠化防治技术培训、替代生计技术培训活动。
举办42个培训班,参加387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350册,宣传、培训光盘1600张。
对示范县、乡各族群众、中小学生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持续利用、植被保护与恢复、替代生计典范等宣传,分发宣传材料346000册。
长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环保、生态意识,科普培训活动得到广泛宣传和认可,科普项目成果“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获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科普宣传活动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宣传。
长期开展濒危物种胡杨、灰杨保护生物学研究,为新疆胡杨林保护做出突出贡献。通过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揭示胡胡杨和灰杨繁殖机理及种群生存发展的繁殖适应对策等重大理论问题,填补了胡杨、灰叶胡杨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研究提出“引洪灌溉技术+引洪灌溉水量调控技术+延伸式分段围栏封育技术+断根萌蘖更新技术”构建的延伸式分段围栏封育克隆繁殖更新技术体系。构建“引水漂种技术+水量调控技术+人工辅助播种技术+优良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出版了《胡杨和灰杨繁殖生物学》《新疆胡杨林》、《胡杨群落特征及其健康评价》《胡杨抗逆生理及分子调控机制》《胡杨和灰杨的异形叶性及生长适应策略》5部专著,相关理论技术广泛应用于胡杨林恢复工程。
通过多年的研究,跑遍了疆内58个县市、疆外7个县市的胡杨林分布区,长期结合研究开展胡杨林生态系统保护的科普宣传及培训。2018年获得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2021年项目成果“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多维保育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天然林基因资源的精准有效保护和胡杨林生态系统恢复作出突出贡献。
1987年大学毕业的李志军,出生在胡杨生长茂密的策勒县。就在她大学毕业工作的那年,看到大片枯死的胡杨林,李志军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从那一刻起,她最不愿看到的景象就是胡杨无助的死去,她默默许下心愿,这辈子要保护胡杨,守护就是她和胡杨的约定。
保护胡杨的初心让她一头扎进胡杨林,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研究。刚走出校园来到野外调查,困难远比想象的多。胡杨的研究在每年的4-10月开展,夏天气温很高,还时常伴着沙尘暴,没有住的地方,胡杨林旁废弃的平房就是临时的家,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李志军和团队一直坚持在胡杨林里收集信息、调查研究,不曾放弃。每次走进胡杨林调查,每天要走两三公里才能走到林子里头,经常是鞋底被坚硬的刺扎穿,脚掌被扎的鲜血淋淋,拔掉刺依然一拐一拐的继续在林子里调查。
为了研究胡杨的开花结果、生长特性,她会在胡杨树上爬上爬下采样、测定;为了研究胡杨繁殖更新特点,她和团队一起挖数十条树根,研究结束后还要进行全部回填,一天下来的野外调查采样年轻人都会感觉要虚脱了。在调查过程,经常会碰到大风天气,连路都看不清的事情是常有,碰到大风天气,住在窗户玻璃不完整的的旅店,晚上一刮风第二天早晨起来被子、脸上全是沙子,有的旅馆甚至连门闩都没有,还得拿床把们顶着。在如此艰苦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研究工作,李志军从未抱怨,也从未退缩。
李志军教授潜心胡杨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3次受到兵团电视台的专题宣传报道,1次受到自治区电视台专题宣传报道,1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多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地方新闻网站。二十多年来,李志军潜心钻研胡杨,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近百篇,胡杨研究专著5部。正是二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奔波在胡杨林,累计收集了4000余份胡杨种质资源,确立新疆急需保护的43个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将胡杨林繁殖更新技术理论体系直接应用在天然胡杨林保护恢复工程中。
教学科研三十多年来,李志军也如大漠中的胡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抵御着风沙,播散着绿荫,言传身教地影响着一批批学生,传承着“胡杨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胡杨精神”,让她成为自治区“天山英才”一层次培养人才、兵团“兵团英才”一层次培养人才,成为胡杨研究的领军人才。今天,已经奋斗了近40年的她,依然穿梭在全国各地的胡杨林里,去追寻她和胡杨的约定。(文/摄: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