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30 作者: 浏览次数:次
来源:中国妇女报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温阿勒台库什村的梭梭林挡住了沙漠进一步侵蚀村庄。 黄威/摄
6月14日,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内,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中)向同学们讲解胡杨幼苗培育要点。
作为塔里木大学植物学科的带头人,多年来,李志军围绕天然胡杨林保育修复的理论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她带领团队用科技赋能胡杨繁育,因在胡杨林保护领域的突出贡献,被亲切称为 “胡杨公主”。 黄威/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威
3046公里,这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周的长度。
在这片曾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土地上,锁住“漫漫黄沙”、筑起“绿色长城”,是当地百姓一直以来最深切的期盼。
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段空白区被种上树苗,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由此,这场治理难度空前的沙漠边缘阻击战,由高起点攻坚转入高质量推进的常态化阶段。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条蜿蜒了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着沙漠边缘延伸,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宛如为茫茫大漠系上了一条“绿围脖”。
今年,新疆各地通过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锁边”防护带宽度,加快织密织厚绿色防护网,最大程度提高“扩绿、兴绿、护绿”质效。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新疆阿克苏库车出发,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路前行,实地探寻让沙海变绿洲的新方法、新进展、新成果。
科学治沙共绘生态画卷
仲夏时节,位于新疆沙雅县的塔里木河上游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飞鸟盘旋,郁郁葱葱的胡杨林倒映在河面,绿意盎然。而在距离此处直线距离15公里外,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烈日高悬,干燥无比。
在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阿合库尔管护所工作的护林员帕提古丽·阿不扎尔从事管护工作已有15年,她回忆道:“刚来这里的时候,连喝的水都没有,我们就从路边的河渠里打水,好多胡杨树都因缺水而枯死了。还经常刮沙尘暴,最严重的时候连路都看不见。”
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主任强利民介绍,过去由于塔里木河改道等原因,部分区域的胡杨林因缺水严重,自然繁衍、修复能力不断降低,有退化趋势。
保护塔里木河,保护胡杨林,迫在眉睫。近年来,沙雅县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生态输水、胡杨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大对塔里木河上游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2016年起至2024年,沙雅县累计协调生态水6.89亿立方米,灌溉胡杨林面积超过300万亩。2025年,沙雅县计划争取生态水0.71亿立方米,灌溉胡杨林20万亩。”强利民介绍,通过生态补水,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地下水位抬升,植被逐渐恢复。
曾经因“喝”不到水而濒临死亡的胡杨重新发出了枝丫,胡杨林面积不断扩大,湿地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也明显增加。“如今沙尘天气越来越少,游客越来越多,这都是环境改善的结果。”帕提古丽·阿不扎尔说。
生态修复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出沙雅县城向西200余公里,一条绿色防护带将温宿县城与周边绿洲相连接。
“以前想找个遛弯的地方都难,现在我每天早上都能在家门口跑步。”家住温宿县温宿镇古城西街民生小区的居民努尔古丽·麦麦提指着小区对面的山坡说,“从前那边就是个黄土坡,风一刮家里都是沙子,窗户都不敢开。”
2022年8月,温宿县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开工,通过对坎坡进行固土、固坡、布置绿化管网、喷播草种及种植植被等一系列措施,将这道困扰当地老百姓多年的“伤疤”,改建成生态林廊道,成为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大家小心,别踩着药苗!”
“在哪儿?”人们看向脚下。
“这小绿尖儿就是前不久刚试种的党参,还没长大。”喀什地区林业和草原局驻琼库尔恰克乡温阿勒台库什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戴志刚走到地里指给大家看。除了药苗,这片沙地上还栽种了胡杨、沙枣、梭梭等树木,并在林下套种了西瓜、酸枣、文冠果、罗布麻、开心果等十余种经济作物。
“除了栽种防沙固沙植物,我们今年还专门买了各类瓜果、中草药种子试种,打算探索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戴志刚说。
温阿勒台库什村三面环沙,流沙与村民家门口最近的距离只有30米,沙进人退,沙化趋势日益严重。2023年,戴志刚开始驻村工作后,不少村民多次向他反映:“沙漠已经到了院子跟前,必须要治理了。”
“戴书记,你能带我们种树吗?”村民的恳切询问,成了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意难平”。望着眼前大大小小的沙包,戴志刚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改变现状。
凭借自己在林草系统多年的工作经验,戴志刚请来相关专家,坚持科学规划为基、产业融合为要、群众参与为魂,建立了以村委会牵头,合作社和大户为载体,林科院和喀什地区林业和草原局提供技术支撑,县乡配套基础设施,群众广泛参与的治沙先锋队。经过反复商议,大家决定先在两三百亩的沙地上,采用梭梭与成本较低的小果沙枣套种模式栽植苗木,并配合草方格固沙。
从2024年3月开始,一场“固沙守家园”的植树行动火热开展起来。截至目前,村里已完成生态治理2405亩,长度4.5公里,种植胡杨、沙枣、梭梭等81万余株,种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小气候改善明显,固沙效能显著增强。
通过发展生态沙产业,温阿勒台库什村将“沙害”转化为“沙利”,村集体经营土地增加2400多亩,带动了农户稳定就业29人,临时就业640人,工资性收入增加54.4万元。
治沙见效益,才能长久。“村里还特意留出一座小沙丘,打算以后发展乡村旅游,游客来这里可以搭帐篷、做沙疗、吃农家乐、住民宿,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谈及未来,戴志刚满怀期许。
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走进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区,记者看到十多名护林员正在对沙枣树、杨树进行修剪。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沙漠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90%,长期受到风沙灾害的侵蚀,严峻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2012年秋季,麦盖提县启动实施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工程规划总面积100万亩,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一道绿色屏障,再造一片生态绿洲。
此后,一场“防沙治沙大会战”拉开序幕。13年来,麦盖提县累计发动干部群众300余万人次,定植新疆杨、文冠果、胡杨、沙枣、红柳、梭梭等林木2.6亿株,建成包括46万亩防护林在内的总计117.6万亩防沙治沙工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这些年我们通过努力,实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122公里的锁边,有效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阻挡在绿洲外围。”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党支部书记殷红海介绍,随着生态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生态红利日渐显现,经济效益、脱贫效益也随之而来:县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0多毫米增加到110毫米以上,沙尘天气由年均150余天锐减至50天以下;通过聘用周边乡镇150余户村民参与林区管护,带动270余人就业,每年户均收入4万元;依托防风林基地大力发展梭梭肉苁蓉产业,实现产值2000万元。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沙漠旅游……喀什地区持续加大对沙产业的探索。
炎炎夏日,距离麦盖提县城28公里处的新疆塔克拉玛干N39°沙漠旅游景区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来自四川的李先生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一路自驾到新疆,“我们一直都很向往新疆的美景美食,趁着这个假期终于来了。孩子今天在这里体验了沙地越野、沙漠摩托、骑骆驼,玩得很开心。”
“景区通过‘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节庆’等方式,着力打造集沙漠观光、刀郎文化展示、探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推动麦盖提县旅游产业由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实现了向沙漠要空间、要资源、要欢乐、要财富的新局面。”N39°沙漠旅游景区负责人董明江介绍道。
麦盖提县依托沙漠资源禀赋蹚出的绿富同兴之路,是新疆发展沙产业的一个缩影。但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遏制黄沙蔓延,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才是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目标追求。
沙海鏖战,绿潮兴涌。大漠深处,扩边增绿、点绿生金的故事正处处上演。
新闻链接:https://paper.cnwomen.com.cn/html/2025-06/30/content_4_7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