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30 作者: 浏览次数:次
来源:多彩昆玉官方微信公众号
盛夏七月,花果飘香。近期,塔里木大学党委宣传部胡杨·融媒体中心2024年校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团队走进第十四师及和田地区各科技小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记录了一批扎根科技小院、练就兴农本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塔大学子们的故事。
扎根土地做学问
走进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魏煜轩,正忙着和农户一起抹芽,翠绿的红枣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魏煜轩的研究方向是枣树生理与高效栽培技术,他已经在这里驻扎了近一年。无论寒暑,他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
昆玉红枣科技小院以第十四师红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模式、省力高效栽培为核心,开展新品种引种示范、密植园改造、省力化栽培模式与技术、智慧枣园管理等研究,探索建立标准示范园,进行技术示范推广。
据了解,二二四团种枣历史悠久,目前以“懒汉型”枣树为主,红枣产量比较稳定。塔里木大学师生来到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后,为二二四团一连带来了“开心型”枣树种植方法,丰富职工群众的种植选择,也为连队发展红枣产业带来生机与希望。
同时,魏煜轩还致力于攻克酸枣苗在南疆地区的培育难题。他每年近乎全勤驻守科技小院,白天,他手持农具与设备,和农户一同出门,在果园里“上蹿下跳”,只为获得一手准确数据;夜晚,他坐在简易的“办公桌”旁,仔细整理相关数据并及时归档。他将科技小院视为“实验室”,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研究解决酸枣苗培育问题。
“我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林果产业发展的动力,助力职工群众增产增收。”魏煜轩说。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如今,全国已有1800多个科技小院。在西北边陲新疆,塔里木大学申报的13个科技小院获得支持建设,一批教师、研究生扎根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南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
科技小院的建设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塔大青年投身其中,他们带着对农户的真情、对农业的热爱、对科技的执着,来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农户们同劳作、同甘甜,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三农”工作。
深入农家解难题
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主要以新型连栋大棚的设计、建造及环境优化设计,光热、地热循环利用系统和配套技术,新型“种植砖”栽培方式及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方面展开科技研究,并与合作单位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设施瓜菜病虫害识别、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多次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
“在这片以沙土地为主的区域,要实现瓜果蔬菜种植高效高产,水肥需求是极为迫切的。”该科技小院驻点研究生王一帆和李浩达深知水肥的重要性。
两人长期扎根日光大棚,克服大棚内湿热的环境,坚持日复一日做实验,在作物水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针对当前土地贫瘠的现状,我们积极探索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土壤环境,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地埋管加热等技术,机械化运作模式减少了人工成本,只需一人在手机上操控,即可实现定时定点全流程管理。”王一帆说。
经过不懈努力,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也成为当地的“学术交流中心”,吸引众多农户前来参观学习。
融入产业助振兴
位于第十四师皮山农场的新疆皮山无花果科技小院以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围绕无花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实现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企业生产——技术推广——果农受益”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过去,皮山农场设施大棚的果树产量不佳。无花果科技小院驻点研究生蒋伟嘉、罗文静驻扎在此后,结合无花果水肥一体化、品种选育等研究方向,通过水肥实验和树形实验,积极探索设施无花果优质高效高产技术,为无花果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助力职工群众增产增收。
近年来,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专家、教授到皮山农场与无花果科技小院驻点研究生一起开展科技服务,对无花果扦插生根率低、建园幼苗越冬成活率低、无花果肥水管理等技术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指导,提出解决方案,推动无花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科技服务显实效
随着塔里木大学科技小院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支持,更为农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了解,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现已建立核心示范基地4个、田间试验示范面积300亩,示范园平均亩产量达到600公斤以上,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万余亩;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年产量达7万吨,年产值超两亿元,带动当地2000余名农户增收致富;新疆皮山无花果科技小院现已累计培训10余次,受益职工群众共计2000余人,为果农解决相关问题100多个,技术指导覆盖面积约290亩。
明年3月份,塔里木大学新一批驻点研究生将分别来到这三所科技小院,接续开展科技服务,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