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作者: 浏览次数:次
来源:中国教育报
通讯员 霍睿 李宏 本报记者 杨亚辉
从祖国的东北角到南疆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相隔近4500公里。一群退而不休的吉林大学“银龄教师”,克服了风沙漫天、气候干燥、饮食不适等艰苦条件,在中国距离沙漠最近的高等学府——塔里木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用爱心与责任培养“大漠脊梁”、孕育“人才绿洲”。
他们,是胡杨深处筑梦的吉大人。
坚守·鹤发丹心育新苗
年近七旬的王钢城,是吉林大学首批报名参加教育部“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退休教师之一。支教4年,他不辞辛劳,不畏烈日和风沙,带队开展了10余批次野外地质实习,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走进沙漠、穿越戈壁、踏寻天山、探索盆地,到新疆各地考察地质环境、采集岩矿和化石标本,为塔里木大学培养出许多胜任野外地质实习教学的青年教师,有效缓解了该校地学师资不足的问题。
吉大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退休教师闫胜航年近七旬,历经两次手术,胃部切除四分之三,肠部切除10厘米。病愈后,他丝毫没有犹豫,再次回到塔里木大学的课堂。他的学生不曾了解,眼前儒雅健谈、精神矍铄的闫老师,竟经历过这样的病痛。
从教材、教案到课件、板书,已近古稀之年的吉大建设工程学院退休教师金英玉全心付出。当学生们簇拥着她,大声喊出“金老师,我们爱您”这一瞬间,在远离家乡的祖国边疆,她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银龄教师”的光荣与责任。
奉献·余热生辉践初心
清晨的阿拉尔,天还没有亮,吉大动物医学学院退休教师申海清就已经走在了前往塔里木大学教学动物医院的路上。为了更好地掌握一手教学资料,他经常早出晚归,观察动物作息、记录动物起居,查证病状、分析病因;他设立“流动小课堂”,实地讲解中兽医学知识;他在手机上记录下的照片和视频,都成了鲜活“教案”,教学动物医院里的鸡、牛、羊乃至鸵鸟,都成了他的“助教”。通过言传身教,学生们近距离学习了动物医学知识,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临近夜里11时,塔里木大学的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吉大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退休教师王淑娟,在朦胧月色中回到宿舍。待一切都安顿好,多半已经是凌晨了,由于跟内地存在时差,她久久难以入眠。像这样夜晚授课的情况,王淑娟经常会经历。当学院里安排课程的教师来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却毫不犹豫地说:“只要工作需要,我没有任何问题。”
由于讲授的课程没有专业教材,接到教学任务后,吉大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孟祥宝总是利用假期提前备课。通过吉大数字图书馆搜集整理而成的图文并茂的文献笔记,凝结着一位躬耕教坛三十余载的老教授对教育事业的一丝不苟。
扎根·余霞璀璨度华年
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在塔里木大学胡杨干部培训中心,这就是吉大“银龄教师”在阿拉尔的家。
吉大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退休教师韩亚利的房间,每天都打扫得干净而整洁,弥漫着清新而淡雅的香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或掩卷沉思,或奋笔疾书,她的内心更加专注平和。她在笔墨的世界中求索,将对学生英语学习中诸多问题的思考融入笔端。
像韩亚利一样,“银龄教师”们早已将阿拉尔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根扎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初到塔里木大学,走进校史馆,吉大汽车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李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胡杨造梦”“大漠成诗”。作为“银龄教师”团队中的“新兵”,他为成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深感自豪。
吉大公共外交学院退休教师张而立教育和引导学生像胡杨一样迎难而上、扎根边疆,延续塔里木大学兴疆固边的梦想与光荣。
担当·教泽流芳传薪火
担当,是每名“银龄教师”念兹在兹的头等要事。
吉大汽车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刘金山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融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不断跟进学科发展,努力引导新疆学生认识、追赶学科前沿。
“什么是沟通?用一个词来表达你所理解的沟通。”吉大基础医学院退休教师石卓借助“雨课堂”系统,将学生们在各自手机上输入的答案,通过飘屏的弹幕生成“词云”,发布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以此掌握学生答案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内容。
在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去伪存真:博物馆的藏品鉴定》讲座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主讲人吕军是吉大考古学院文博遗产系退休教师。她说:“我要继续为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带动更多学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回想起在塔里木大学讲授的入学“第一课”,吉大“银龄教师”团队负责人崔丽依然记忆犹新。她激励学生们像胡杨一样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020年至今,吉林大学先后援派31名“银龄教师”共44人次参与塔里木大学支教工作。他们以辛勤工作和出色业绩,生动诠释着胡杨精神。
新闻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1/17/content_63457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