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作者: 浏览次数:次
来源:兵团日报
9月16日,在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园艺试验站,吴翠云(左一)与学生查看试验红枣树生长状况。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玲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和平 秦俊伟 张美玲
9月下旬,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吴翠云带着学生来到园艺试验站。小路旁的枣树硕果累累,个大体红的枣子压弯了枝头,两个学生正站在梯子上收集研究材料。
穿过小道,吴翠云一行来到自己的枣树试验地,吴翠云停下了脚步,学生站成一圈,仔细聆听老师讲课。
“这是我们自己选育的红枣品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容易栽培,丰产性好,枣子的色泽亮度高,有的同学把它称为‘黄金枣’。”看着红彤彤的大枣,吴翠云的脸上满是笑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余载风和雨,吴翠云始终行走在教学科研的路上。
33年前,22岁的吴翠云从塔里木大学果林专业毕业,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吴翠云深受塔大教师的教育情怀、奉献精神影响,毅然选择留校任教。
“我刚工作的时候是助教,十分幸运的是,我加入了闫春雨老师的课题团队,跟着闫老师一起进行香梨育种,那时候忙通宵是常有的事儿,但大家感觉不到累,反而越干越有劲儿。”当初做试验的场景,吴翠云如今仍然历历在目。
最终,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吴翠云工作的第十年,早熟梨品种“新梨7号”诞生了,作为选育人之一,吴翠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香梨7号’让我信心大增,我觉得选择林果业这条路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吴翠云告诉记者。
正是有了十年的宝贵历练经历,吴翠云的科研能力、科研素养都得到了提升,外出留学的经历充实了她的专业知识储备。回国以后,吴翠云察觉到了新疆红枣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其中产生的问题,立足红枣产业发展实际,吴翠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红枣。
为了培育出适宜种植的优质红枣品种,吴翠云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找原因,投入试验研究找方法,奔赴全国各地引进新品种,建立红枣资源圃,不断进行杂交育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们团队花了6年时间,从骏枣中选育出来一个枣的优系,它比普通骏枣个头大,颜色更纯正,含糖量可以达到35%至36%。”吴翠云说。
在做好科研育种的同时,吴翠云带领团队成员奔赴各地,深入团场连队和县乡村镇,了解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方案和相应对策,为职工群众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果树种植中出现的问题,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
2020年,吴翠云和团队在十四师开展红枣提质增效技术服务工作,为职工群众解决树形紊乱与树体早衰、枣果品质不高等问题。团队成员23人负责2.2万亩的红枣,经过50多天的努力,当年红枣平均单产达到80公斤,在第二年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
多年来,吴翠云团队开展各类培训80余场次,培训职工群众上万人,形成了适于新疆盐旱区的红枣直播密植高效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成果应用于兵团14个农牧团场及阿瓦提县、和田县等10余个乡镇,技术示范推广面积50余万亩。
扎根边疆33年,吴翠云不断钻研教材、教法,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一体两翼”型园艺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每天与果树打交道,花里来、果里去,这是一份‘甜蜜’的事业。我要把它传承好,让‘甜蜜事业’更加甜蜜。”吴翠云笑着说。
记者手记
守着粒粒种子,收获累累硕果。如何用胡杨精神育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吴翠云这样回答。用严谨的态度做好科研,将科技成果送到职工群众手中,用心用情培育好时代新人,33年来,吴翠云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一名教师的初心。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边疆的“胡杨”每年都在增加,胡杨精神代代相承。
新闻链接:http://epaper.bingtuannet.com/pc/cont/202310/10/c1055074.html